XK SPORTS·星空体育(CHINA)-App Store

首页 > 新闻资讯 > 校园故事 > 教育观点 > 正文

生命有限,知识无限 |「大学·问」x 童明

2024-09-06


全新对话专栏「大学·问」,将用多元发问的方式,以贯穿人一生的三个维度“学习、工作、生活”为锚点,展开关于人生三问的探讨。每一期都将邀约不同领域的学者、创作者,一同思考、探知周遭的世界,有些问题或许是你日常迸发出的疑问,有些或许是你一直以来的困扰,我们为每一位提问者设宴,用好奇心为人文价值挤出一点空间,为人生的丰富性保留更多想象。




EU

您自1975年开始远赴英国求学,毕业后在加州大学英语系任教,如今已执教30余载,并获聘加州大学终身教职。如此跨文化的背景下,您有怎样的感悟?


我的教育背景确实是跨文明、跨文化也是跨大陆的。在中国受教育之后,前往英国有2年的学习经验,又去美国念的硕士和博士。在这中间,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上了联合国译员训练班,去了联合国纽约总部,做了3年翻译,最后我才去念的文学博士。后来在加州州立大学英语系教书,已经32年了,是一个很长的人生历程。


西方人讲知识结构的时候,他不是用structure,他用的是constellation,星座。我们观看天空繁星之时,开始是星星点点的,把它连起来,就是一个星座,也就是你的结构,一个星座旁边还有另一个星座。宇宙非常的广袤无无边,跟人的成长一样,所以,生命有限,知识无限。



EU

您的工作经历也非常丰富:联合国翻译、加州州立大学的中文系教授、文学翻译家再到作家,您是如何回顾自己这些年在职业生涯的转变?


我来解释我自己的职业,我宁愿把它说成是人文研究者或者人文教育者。

人文就包括语言和文学,这是我专业的重点,但是你做这个专业的时候,必然会涉及到历史、政治、哲学、心理分析等等这些知识,特别是在美国接受教育,会要求你知识多样化。现代的人文跟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。比如,量子力学的出现,就是把传统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做了一个重大的修正。

(图一)童老师讲课中

EU

在您的学术生涯中,有没有哪一位作家/学者/译者对您的影响比较大?


我小时候就爱读书,母亲是我的“阅读领路人。”我上小学开始,她就陆续带图书回来,图书的种类也十分丰富。


读美国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之前,有一个资格考,给出的书单是100个作家,必须要通读一遍,才能通过考试。我自己的藏书原来就有几千册,我也经常翻看阅读。所以,像百科全书式的知识,要融化到自己的基因里面,你做学问思考才是得心应手。


对我有影响的作家,就太多了。像莎士比亚、歌德、司汤达、福楼拜、陀思妥耶夫斯基等。19世纪20世纪也有一大批,福克纳、伍尔夫夫人、斯蒂文斯、艾略特诗人。


在我个人的交往中,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艺术家、作者、译者,就包括台湾的郭松芬先生,最重要的一位,就是交往了30年的木心先生。


译者对我影响大的也不少,像李健吾先生翻译的法文等等。



EU

当我们开始阅读和写作,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的核心能力?


对于写作,不管是写散文还是写诗写小说,它的进入点是非概念的,是凭着直觉、情感、感知进入的,在写作之前,必须有一个长期良好的思辨习惯。


那么我们说阅读,阅读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读懂,文学的阅读、科学类别书籍的阅读,还有数理等等,都有不同的阅读方法。在阅读的时候,一定要有一种阐释的能力。阐释就是一种创新、融会贯通的能力,所以知识不可能是孤立的,一定是多层次、多维度的。

(图二)童老师在新书交流会中谈“思辨”



EU

思辨在大学教育发展中占据十分关键的地位。您认为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,该如何培养这样一项能力?

思辨的前提是什么?是有一定的逻辑。逻辑的训练,我觉得是咱们国内大学教育缺失的一部分,有了逻辑训练并不意味着你的思辨能力就完整了,被忽略的一个思辨习惯就是文学。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思辨,它是以修辞、以情感、以想象力为主要特征的思辨,而且它的判断是更开放、更丰富也更复杂的。


思辨还有一个前提是要有独立思考、创新的精神,你可以从小的创新开始,但不能人云亦云。应试考试的缺点就是要有标准答案,但是思辩恰恰是不承认有所谓标准答案的。思辨是永远都在思辨。


EU

在多元化的当今时代,各种信息纷繁复杂,人们潜下心来阅读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少了,整个社会出现了阅读断层的现象。对此您怎么看待?


首先是巨大的数字革命带来了这些变化,还有一些文化和社会的因素,比如说美国的科技很发达,但是欧美人阅读的习惯还是在的,不会被手机阅读、小视频取代思辨。


怎么去克服这个事儿?首先还是要提倡传统的阅读,特别是进入优秀的文学作品,有一个前提就是需要你耐心。现在的人很情绪化,那情绪化这个问题在文学阅读中也是可以避免的。因为在进行文学思考的时候,要用反讽、悖论、模糊、延长判断力等等的方式,这一切都需要耐心。所以年轻人如果缺少耐心,对整个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。


我是一个不太适应数字革命的人,但也始终相信历史进步。公共汽车的出现取代了人力车,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危害,对吧?计算机、手机的出现,也让我们的思维更加便利,但是,如果放弃思辨,我认为是很大的一个问题,甚至是一个危机。按马克思《1844年的哲学经济手稿》来讲,人的异化就是这样的,如果人只重视物质生活,人就失去了他的创造力。这样的情况下,动物变成了人,人变成了动物,这就是一个警告。


EU

耐心必不可少,但就社会现象而言,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们放下对阅读的抵触、重拾阅读习惯?


我觉得首先是从教育开始,特别是大学教育跟课程的设置关系很大,要有专门的课,要帮助学生去阅读,要强调人文教育。


今天讲的人文教育,在有些人的思考中是不实际的,是可有可无的,那我是完全不赞成的。前短时间我新书发表,我说历史上所有的哲学家、文学家、艺术家有一个共识,审美不是生存之外的可有可无,而是生存之内必不可少的灵性生活。物质和精神结合起来,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。


所以讲到西方的对人文教育的重视,随便举一个例子,我们国内有一个课叫通识课,英文叫general education,GE,通识课在国外是必修的。学生可以选择很多不同类别的课程,多半是人文,有的是文明史,有的是比较文明史,有的是艺术史,有的是文学。通识课的比例到什么程度?假如要修100个学分才能毕业的话,50个学分是通识课,另外的50个是专业课,通识课学完了,才能学专业课。美国的名校,要求学理工的一定要学人文。


对人文教育的改变,教育的体系要重新思考,课要开好,上文学课,一本一本的积累。当然,国内也有很好的文化现象,就是有大量的民间的读书会。他们会聚在一起,就一些书来讨论,我到南方走了这么一圈,乌镇、上海,我发现那边民间里对怎么读书其实有蛮强烈的一种欲望。社会要是提倡这个事,这个事情就会兴起来,大学如果做这件事,学生就会养成阅读习惯。

EU

当今社会,不同的矛盾人生观层出不穷,大多数人在“卷王”与“躺平”中间茫然不知,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。您觉得对于大学生而言,应该如何在观念冲突的环境里坚持自我,找到自己和学习恰如其分的关系?


虽然是做了多年的教授,但是我不愿意以一种以从上而下的口气对学生说话,因为现在年轻人做的事情,还有文化的现象,出现的原因很复杂。我不愿意谴责现在的年轻人,因为我觉得在有些方面,他们比我们这一代人要好。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更现代化,他们更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,社会应该怎么回事。


当然,我也在另外一个地方说过一句话:“堕落有很多种,但是人生最大的堕落就是在年轻的时候,你能学习的时候放弃学习,你能阅读的时候放弃阅读。”躺平我也能理解,你自己的人生,可以追求幸福快乐。但如何确保人格的完整发展,取决于你要学习。教育最多样化的时间段,实际上是在大学,就是本科。

(图三)童老师和年轻人交流沟通


EU

目前而言,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一个流行文化。从人文研究者的角度来说,您认为当代的大学教育该如何在这种网络文化中找到平衡,并坚守住一些传统?


童明:

我注意了一下网上的语言,缩语也好,变形的这个语言也好,和欧美网上的评论很不一样,他们不太用。我也不是完全赞成现在的文化趋势,还是有问题的。我们上中学的时候,汉语老师经常会把报刊上的错别字拿出来讲,很认真的当做汉语课的一部分。还有读者是会给人民日报、陕西日报写信,说你这个字用的不对、有别字、有引语的错误等等。那么随着网络发展,社会其实是在忽略这个的,现在的话不但错,还要故意错,以讹传讹,那汉语就被污染了,汉语就退化了,这是一个大问题。所以很多时候是看着是个人的一个文化现象,说的严重一点,它牵扯到民族的发展方向。


社会上、大学里应该有声音,起码我们作为教育者,有义务在课堂上去讲这个事。要学生注意,你真的要写一个像样的东西,一篇短文也好,一首诗也好,你不能这样去用汉语。



EU

除了在课堂上需要教育者有义务去提醒学生们之外,您对当今的教育体系,还有怎样的思考?


童明:

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应该很单调,不应该只是课堂上受的教育。西方是从中学开始就很鼓励学生参与大量教室以外的活动。国外的名校录取学生的时候,不仅仅是高考分数,它还有另外一项,就是你做过什么课外活动。另外,要求学生从中学开始,要积累所做的社会公益,比如说到图书馆帮忙、老人院做事之类,都可以列入高考申请大学的一种标准。到了大学里,这种传统还是继续存在的,所以他们的学生会自发地参与到很多社会活动里。但是这些我只是说说,要做到其实很不容易。

EU

当代工作相较于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异化。以前的工作是人们为了施展抱负,如今却成了谋生的机械化选项。对于这个现象您如何看待?


受教育应该有就业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所以说,为了工作去奔忙,大概不完全是个人的问题,但是工作或者劳动,是人生的一种必须,失业对于年轻人的打击和挑战特别大,所以这是整个社会要解决的问题。


我觉得xk星空体育这方面做的挺好,胡院长关心学生就业,从学生进校开始,到课程设置,都在帮助拓宽学生就业的各种途径。只有在有保障的情况下,工作才是一种快乐。


(图四)xk星空体育app大学生就业体验周



EU

现在很多人都自称“打工人”。“打工”一词本来就和工作有很大的区别,那您认为当代的年轻人该如何在工作中找回一点主体性,或者说热爱?


《1844年哲学经济手稿》,马克思提出了“异化”的问题,是在资本主义的状况下出现的异化,意思是什么呢?就是人被变成了商品,你的劳动也是一种商品交换,你要为着生存去到处奔忙,你的自我完成就会受到影响。你连阅读、绘画、看电影、写作,甚至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的话,那你就彻底异化了。动物变成了人,人变成了动物。

 

      卡夫卡的《变形记》里讲到,一个要成天奔忙的推销员,早上起来发现自己变成了虫。其实我们现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变成了虫,原因在哪里?首先是工作要求早上5点就起来,晚上很晚才能回来,他真的没有做创作、谈恋爱的时间,只能为了生计到处奔忙。现在的年轻人,一方面受世界性的、现代化的影响,眼界开阔了,但是同时又出现了异化的问题。


这其中的责任不在年轻人身上,责任在于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。你会发现异化的一个最大的特点,是人不关心他人,人都变得极为自私了,这显然不是我们应该倡导的文化。


EU

您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过审美的重要性,您说审美不单单是看一个艺术展这么简单,而是应该在生活里就存在对美的追求。在工作与学习中,我们如何提升美的素养?


审美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课的问题,人生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。我上次跟党老师对话的时候,我就说美学从词源上讲,是感知和敏感力,艺术的起点是直观的感知的东西,那么胡院长马上就体会到,美育教育,实际上是情感教育。


黑格尔讲“所有的艺术都是直观的”,康德讲“重视的审美是注意审美形成的判断力”,感知和判断力之间是有关系的。人文教育要做好,其实就是要重视审美教育。


我们通常有一个说法,说这人智商高,情商低,或者情商高,智商低,我不太同意这种二元对立的思考,我觉得智商和情商是一体的。如果没有进行过合适的情感、审美教育,他的智商归根结底也不会太高的,所以智商和情商是分不开的,智中间就有情。


EU

从您的对话,还有研究能够看到,您始终用哲学的方式去看待问题。很多文化人士也在说,如果感到迷茫,就去读哲学。那么您认为哲学对您的生活乃至人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?


通常是把哲学和美学分开的,或跟文学分开的,这个看法也不对,因为美学就是哲学的一部分。哲学的特点就是它是概念性的东西。我说,没有哲学思考的人生是没有形上思维的,通常形而上被认为是一个坏字,其实不是,形上,Meta physical,就是高于身体的,那就是头脑的东西。


黑格尔讲过一句话,“抽象思维是人类尊严的最高表现”。这句话强调的是抽象,那艺术是具象的,具象和抽象融合在一起,就是我们现在做的人文教育。如果是跟着我学文学美学的话,我首推尼采,首推康德,我会推荐很多写文学理论的这些人,你一方面是在读文学作品,另外一方面你在读文学理论,能帮助你从抽象的层次去理解。所以,我们不能把抽象思维完全排斥在我们的生活之外,而是要把它看成生活的一部分。


EU

最后,我们以一个轻松的问题结尾,您在生活中是怎样的?


有一句俗话讲换一种活法,好像活法有很多种。这个问题来问我的话,那么我的活法里边,广义的艺术、广义的美学是我生活的核心。中间有一个动态的活动,是叫做游戏,那这个游戏是一种认真的游戏。有一句成语叫玩世不恭,玩世不恭当然是不好的,关键在于不恭,但是要改一个字,这个成语就蛮好,叫“玩世有恭”,就是认真的态度。工作是这样,生活也是这样的,要玩但是要玩出个名堂来。


那么归根结底,我是相信一句话,人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。我们通常把这个叫做知识,知识又分成两个字,一个是知,一个是识,识,就包括见识、胆识都在内,所以知和识连起来就是完整的。而且我认为。知识应该是快乐的,不快乐的知识通常是没有用的。





最新动态

top
XML 地图